硕博研究生扩招同学,对造成学术不端带来两点突出的影响: 一是导师队伍的数质量无法跟上。 据5月20日教育部网站发布《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在学硕博研究生286.37万人。
相信不少已经毕业的博士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的博士论文已经上网,但是论文的精华部分并未在期刊上发表。 如果把已经上网的博士论文拆分提炼后发表在期刊上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吗? 当然有的杂志编辑会以重复率高为由拒绝发表,我们这里讨论的与重复率无关,因为完全可以通过文字的加工和修饰把重复率降到10%以下,但是提炼的小论文的主要观点、数据、方法、结论等和博士论文都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学术不端问题的解决,建立更加完备的法律制度是前提,也是较为容易实现的目标。 但教学科研人员、学术共同体乃至社会各界真正建立起对学术道德的信仰,才是问题的根本。 学术研究的底线是学术道德,学术研究的红线是法律规范。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生在学业过程中常常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国家、社会、学校、导师以及研究生的家人和研究生本人都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学术诚信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和高校教师的共同呼声。 因此,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并进行有效地规避,对于研究生及高校教师来说,都不无裨益。 研究生作为初入行的“学者”,往往在主观上对于学术不端认识不清,迫于学业和利好需求,麻痹大意,有意或无意地走上了学术不端的道路。 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Academic Misconduct)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出现的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