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 1.1 学术不端问题易发多发 (1)从学术不端行为曝光的时间看.从1997 到2017年,几乎每年都有学术不端案例被媒体曝 光.实际上,在国内被曝光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很 难用数据来确切说明学术不端行为的范围和 程度[2]. (2)从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单位看.64起学术不 端案例,发生在46所高校和1所科研单位.高校 中,既有985、211名校,也有不太知名的普通高校.
在研究生阶段,学校实施“导师责任制”。 很多导师在发现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时,往往出于维护学生、自身和学院声誉的目的,对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罚力度较轻,甚至包庇隐瞒,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以上三点问题,我们进一步从2019—2020 学年报名使用管理系统的课程中,对查重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可以在总文字复制比区间的统计中看出,复制比率在0%~10%的文献篇数约占80%,10%~20%的文献篇数约占15%,且随着总文字复制比率越来越高,文献篇数越来越少,但在90%~100%的区间内,复制的文献篇数反超于复制比在40%~50%区间的篇数。
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 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 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 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
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学术研究会出现种种错误。 这些错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限于客观条件而发生的错误。 这类错误难以避免,也难以觉察,随着科学的进步才被揭示出来的,犯错误的科研人员没有责任,不该受到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