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不仅有主观能动性的诱导,也有周围环境的影响。 部分学生分析周围环境中的学术不端行为能产生高“效益”,而成本很低,因此学术不端行为预期收益大于行为成本。 面对这种交易,少数急功近利的学生是愿意铤而走险的。
在我国,对待学术不端行为也应如同 对待贪腐现象一般坚决打击,使学术研究群体不敢抄,不 能抄,进而不想抄。 在对大学生实施学术道德诚信教育 以及构建长效诚信机制时,需要做到内外兼顾,不断培养 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养成,同时加大监管与惩治力度,齐头 并进来加固大学生对抗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墙。
在研究生阶段,学校实施“导师责任制”。 很多导师在发现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时,往往出于维护学生、自身和学院声誉的目的,对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罚力度较轻,甚至包庇隐瞒,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以上三点问题,我们进一步从2019—2020 学年报名使用管理系统的课程中,对查重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可以在总文字复制比区间的统计中看出,复制比率在0%~10%的文献篇数约占80%,10%~20%的文献篇数约占15%,且随着总文字复制比率越来越高,文献篇数越来越少,但在90%~100%的区间内,复制的文献篇数反超于复制比在40%~50%区间的篇数。
学术不端行为败坏科学界的声誉,阻碍科学进步。 学术的意义是求真,探求真理本来应该是每个学者的崇高职责,诚实也应该是治学的最基本的态度。 人类的活动很难找出还有哪一种像学术这样强调真实,学者也因之受到公众的敬仰,甚至被视为社会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