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描述关于中国学术界所存在的的学术不端行为状况,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全球撤资数据以及已撤销的国家拨款和申请进行了研究,同时在网上对一些利益相关的中国研究人员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为什么中国的学术不端那么难管? 中国的学术不端之所以难以监管,「定义模糊」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学科背景、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学术不端的定义都是有分歧的。
中国的学术机构和大学常常等到媒体、被冤枉的人或举报人联系后才采取行动,而且他们最关注的是登上新闻头条的学术不端事件。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非常有效。 2017 年,中国学者发表在《Tumor Biology》上的 107 篇论文因同行评审造假被撤回,调查工作在四个月内完成。
第一,区分学术不端和学术不当,对学术不端应当是零容忍,特别是一定要处理好一些有帽子的人和一些影响大的典型案例,一定要对有重大影响的典型案例进行实事求是、严肃的处理。 第二,要松绑名利之间的强关联。 韩春雨发表这么一篇文章,马上就当了省科协的副主席,很快又有了大量经费,要盖大的实验室,结果别人重复不了,最后却是不了了之。
我曾把学术不端的危害性总结成五条罪状。 其中一条是祸害科学,摧毁科学界和科学家以及社会的公信力;不仅如此,我认为更重要一点是,“学术不端”将会“亡天下”。 明末学者顾炎武曾把改朝换代称之为灭国,而亡天下是说一个民族的精神伦理底线彻底沦丧:“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