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生在学业过程中常常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国家、社会、学校、导师以及研究生的家人和研究生本人都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学术诚信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和高校教师的共同呼声。 因此,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并进行有效地规避,对于研究生及高校教师来说,都不无裨益。 研究生作为初入行的“学者”,往往在主观上对于学术不端认识不清,迫于学业和利好需求,麻痹大意,有意或无意地走上了学术不端的道路。 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Academic Misconduct)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出现的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
近日,《Nature》刊登了一篇来自复旦大学研究者的评论文章,指出了国内学术不端现象的严重程度并分析了其中的种种原因。 文章的最后还给出了一些改善这一现象的建议。 四百万名中国科研人员正在影响着全球学术界,这个数字比任何国家都要多。 据统计,2008 年,中国在 Web of Science 上的论文收录数量已经超过了英国,排名世界第二。
在采访中,也有研究生向记者表达了对于学术不端的痛恨。 “无论如何,学术造假都是不能原谅的。 学术研究允许失败,但绝不能造假,因为这是一个研究者的底线。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张红伟说。
为了更好地描述关于中国学术界所存在的的学术不端行为状况,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全球撤资数据以及已撤销的国家拨款和申请进行了研究,同时在网上对一些利益相关的中国研究人员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为什么中国的学术不端那么难管? 中国的学术不端之所以难以监管,「定义模糊」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学科背景、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学术不端的定义都是有分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