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并借助“汉芯一号”,陈进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篡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
学术不端缘何屡禁不止? 在当前这种以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数量为评价指标的排名竞争环境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作为最容易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即使发现科研人员存在违反学术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多少报以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 相当多的科研不端行为,只有在经媒体曝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后,才对其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鲜有采用刑事手段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 例如,同样是学术造假、骗取巨额研究经费的行为,韩国黄禹锡案中的当事人不仅受到了行政处罚,而且受到了刑事制裁。 而我国“汉芯”造假案件的当事人仅受到了撤销行政职务、撤销相关荣誉、追回相应拨款和经费等处罚,并未承担任何刑事责任。
有专家认为,司法对学术的干预要非常慎重。 对学术上的是非曲直,不宜也不应由法官作出评判,而应由被赋予惩处权的学术共同体或学术委员会处理。 还有人提出,国家培养一个学术人才不容易,我们不能因为对方有学术造假就一棍子将其打死,而应该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中国虽然已经成为经济总量的世界第二强国,但中国的科研还相当落后,这需要我们国家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进行科技攻关。 而学术造假的出现让我们的科研经费浪费了不少。 另外,它还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造假者比诚实者更容易得到升职、加薪、出名。 所以,扼制学术造假的势头无疑将有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 但这个势头好像有加重的趋势。 怎么办? 希望大家在下面的留言中建言献策。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