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造假确实属于学术不端行为,而且可能会拖累你的导师,不过介于你的文章是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所以实际上后果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 即便是抽查,也不会刻意追究数据是否真实,除非你编造的数据和理论值存在明显的偏差,不然是很难被发现的。 抽查老师是没有那个闲工夫复现你的算法系统,来检查你的结果是否正确的,多半是依靠经验而定。 然后,本科毕业论文大家都知道是有水分的,无非是多少而已,一般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最后,如果你毕业后没有继续进修的打算,而是直接工作,那这个学术不端跟你就更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最后,给你的建议是如果你想发表,不妨和导师好好商量商量,你文章的原因是实验结果无法被理论说明,这可能是其中某些重要参数被你忽略了,所以和导师好好讨论讨论,看看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有些严重的数据造假会被以其他相关罪名(例如骗取科研经费)起诉而获刑。 有关部门还在考虑设立科研人员学术诚信档案制度,使得造假成为一个永久记录的污点,让造假者职业发展受阻。 不少期刊在增加数据编辑审核制度,并考虑改革同行评审过程,使得论文及其数据能够在网上公开接受全球任何人的评议,对被举报涉嫌造假的论文数据进行专门审查等。
可以看一看博士联盟的震撼文章《 月亮与6个院士 》,不仅仅是研究生论文普遍造假,他们的导师(院士、千人、长江学者、黄河学者、每条河的学者、每座山的学者),那些论文数量过百的,基本一抓一个准。 人的精力是有上限的,论文数量是无上限的~ 其实很普遍,不能说故意造假,但是有时候分析出来数据就是不行,或者本身数据收集质量就很差,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