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和剽窃、这三种行为。 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目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
2019年5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文界定》行业标准(CY/T 174-2019),规定于2019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该标准对论文作者的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和界定,对审稿专家和编辑者的违背学术道德、干扰评审程序、违反利益冲突规定、违反保密规定、盗用稿件内容、谋取不正当利益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分类。.
21.由于抄袭物在发表后才产生侵权后果,即有损害的客观事实,所以通常在认定抄袭时都指已经发表的抄袭物。 () 22.于同学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将导师的科研项目成果报告改写为论文并署上自己的名字投稿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20种常见科研不端行为及其认定要点(学习). 1986年,美国NIH首次正式定义科研不端行为:在计划、实施或报告科学研究时发生的伪造、篡改和剽窃行为(fabrication,falsification, plagiarism)或严重背离科学共同体公认的其他行为。. 定义中特别强调的伪造、篡改和剽窃行为,也被简称为FFP。. 之后,许多国家科研机构和政府团体都对科研不端做出定义,这些概念大都认可FFP界定,也列举出其他一些严重背离科学共同体认可的行为,定义一般均以“其他严重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结尾,留给了判定科研不端的科学共同体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事实上,随着科研范式的不断演进,各种科研不端行为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