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意义”随着科学研究的综合性逐渐增强,合作日益成为主流科学研究方式。研究科学合作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探究科学合作是否有提高论文影响力的效果。[方法/过程]本论文根据JCR的期刊数据,在WebofScience核心整合中选择复合材料、图书信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领域2009-2012年的发文和引用数据,利用多重统计软件SPSS21.0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等,对作者、机在结构、国家等3个层面上研究科学合作与论文影响力的关联关系,以更高的论文再引用论文为研究对象,探索最合适的合作规模。
[结果/结论]在不同学科中,作者的合作、机构合作和国家合作都与论文的影响力有显著的正面关系,但科学合作的界限效果不同。科学合作规模不能无限扩大,最佳作者合作规模为2-4人,最佳机构合作规模为1-3个,最佳国家合作数量为1~2个。随着科学发展的不断推进,科学研究问题越来越复杂,专业化分工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此,科学家向外界求助,集中不同成员的智慧共同解决问题,科学合作逐渐成为多数科学家的第一选择科研模式。在大科学时代,科学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科学研究机关之间的合作以及国家间的合作。然而,由于所有协作模式都不有效,因此需要借助论文的影响力来判断不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从整体来看,评价现在论文影响力的方法主要是以同行的评议和计量为基础的评价方法,但是根据同业者的评议方法本身的要求,这样的方法的主观性很大,结果很难控制。因此,本文采用以度量为基础的评价方法来测定论文的影响力,并将论文作为频繁测量论文影响力的指标,提出以下假设,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H1:作者的协助及作者人数与论文的影响力呈正关系。H2:机构的合作及机构数量与论文的影响力呈正关系。H3:国家合作和国家数量与论文的影响力有关。上述假设在不同学科有差异。
相关的研究概要17世纪60年代,首次设立了无形学院,学术团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开始了。此后,科学合作的急剧增加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从现在来看,有关科学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合作法则的探索和科学合作的业绩评价这两个方面。
1.科学合作法则国内外学者探索科学合作法则主要是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科学合作的比例和科学合作出现的趋势。1963年,DJPreice[2]对1910-1960年化学领域的论文进行了分析,发现50年内作者的合作比例从不到20%增加到60%以上。1968年,HAZuckerman〔3〕在统计了24297篇美国期刊论文后,20世纪以来的科学合作比例每25年增加了约25%。1
除了研究科学合作的比例外,也有关于科学合作的流程的研究。1968年,RKMerton〔6〕从知识交流和科学奖励等方面发现,科学合作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1
1966年,DJPreice等研究了555位作者的合作关系和生产力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的关系。1980年,PHoder〔16〕分析了机构的合作数量和论文的产出关系。结果,两者存在着相反的U型关系。也就是说,有最合适的机构的合作数量。2001年,AHollis〔17〕通过339位经济学家的小组数据来评估科学合作与研究产出的关系,发现科学合作与论文产出之间存在负相关性,AHollis还深入探讨合作团队工作效率低、团队成员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此,国内的学者也在积极探索。2007-2012年,刘则渊等[18-19]通过Will分布和核密度分布曲线分别对webofScience中的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合作规模和产出关系进行了调整,发现核密度曲线的拟合程度很高。2017年,刘俊婉〔20〕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物理学领域的高度在科学家中被引导,合作者的论文数量呈负指数函数分布,并且随着合作者数量的增加,论文的产出量也增加。在
科学合作和论文频繁介绍的相关关系研究中,1972年,AthurENudelman等(21)通过问卷调查对美国、加拿大225位社会学专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同研究比独著具有更高的学术声誉。1986年,SMLawani[22]研究发现了癌症领域的论文。随着作者人数的增加,高品质论文的比重上升,总比重下降。1